%@ Master Language="C#" %>
正君
之教 ![]() |
||||||||||||||||||
【内部理论探究】
固本培元
学理构建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方向的例说
语文组长
(2012年2月)
我们语文科组采用的是课程管理模式,包括构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阶段(计划、实施和评价)和层级(科组、备课组和师生)三个方面。大的框架已经在新制定的管理文件和科组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得到巩固。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教学方向问题。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完全理顺学科应考、教师个性和学生发展三个层面的复杂关系,不能统一认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依个人浅见,写作此文,希望能够明确方向,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我校初中语文教育的本色。 我们说没有完全理顺学科应考、教师个性和学生发展三个层面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评价,而应理解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复杂的多元化尝试。其中,学科应考的杠杆功能显得非常微妙,处理不好就会遭来诟病。某些语文教育理念(教师个性)依附于教育行政平台,发号司令,也非常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创新。而学生发展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夯实基础之功没有得到重视,舍本逐末,贻害甚远。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如何理顺是一个课题,目前我们是否可以先确定一个中心,即把学生发展提升到中心位置。再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新课标和应考需要来处理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技术层面的细节。 如果把学生发展提升到中心位置,那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语文与人”的关系。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必须是首要的目的。语文学科之美与教师个体之名都应居于次位,名校与名师更不能以应考为唯一参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发展真正置于本位,基于此本位的名和美才是至善的。 “人的发展”在初中阶段(13-15岁)主要还是基础性的发展。初中生从小学生向中学生转型,小学时代所构建的“童话体系”将面临坍塌,与之同时重建新的“学理大厦”,这一阶段“否定与生成”是比较多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夯实基础,一方面要推倒重建。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初中语文教育也就有了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固本培元,一是学理构建。 固本培元是从人的发展的本质力量出发,依据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传统,从“本”“元”上巩固和培植,以期实现在民族文化的母根上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多元,源流各异,良莠不齐。特别是视频化、网络化、全球化,使得技术异化与简单西化混入我们的“本元”,本不固,元无根,诸多社会问题似乎都能从这里找到症结。因此,我们提出“固本培元”是非常有意义的。 就我们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来说,如何来体现“固本培元”?我们的大方向是:在我国古代经典文化中直接浸润。这里的关键词是“直接浸润”, 即不要沾带任何个性化的解读,本正源清,反复诵读,多多识记。至于支流末节,不在我们教育的范畴。为什么不能讲解,因为我们固本培元是为了人的发展,不是为了经史子集,此时多多植入,不问花期,待浸润经年,自省自悟。要充分相信这一点。目前我们开设的读经课也是从这个方向出发的。我们的教师课程也应该从这个方向出发。 下面是现初三12班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读背明细表:
我们平常根据自身专修爱好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就是教师课程的主体,如果能够进行分阶段的设计和检查,就能起到“固培”之功。现在反思这张清单,感觉“本元”的材料不够,现代散文还是间接的,虽然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毕竟是咀嚼后的产物。所以,我们老师在选定教师课程的时候,还是应该从本元的角度多考虑。 固本培元的方向上,除统一组织的读经课之外,主要还得依靠老师们自行推进教师课程来落实。因为班级特点不同,统一动作肯定是行不通的。 下面谈一谈学理构建的问题。 前面说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转型期,推倒重建与否定生成是必然要经历的。至于什么是学理,我试从九上《敬业与乐业》一文展开。
本文是 从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展开。我们的国家课程,主要是教材教学方面,就应该增加学理构建这一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重新或补充设计。比如说八上的《阿长与<山海经>》,就可以思考一下阿长的学理构建情况,她的知识来源,思想起点,文化背景等。只有进行了这样的追问,学生才会抛弃文本中的滑稽部分,真正进入自身学理的构建,否则学生对阿长的评价就不会是真实的,也很难从文本走向现实,文本对学生的学理构建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语文与人的关系脱节了。尽管我们花了三个课时,可能学生只知道它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就应考来说,这似乎足够了。至于八上主席的两则新闻,除了新闻的知识之外,就事件而言,渡江作战集中反映了主席的学理,如果能够稍作分析,让学生也会应对重大事件。在讲《芦花荡》的时候,我又把主席分析“抗日战争”的名篇《论持久战》从学理构建的角度给学生作了展示,进而用一个字概括主席的要诀——分。从时间与空间上活用这个“分”字,能够简化很多复杂的问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深化与重组,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理构建层面给学生以有益的推动。 再比如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有这么几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在让学生品读时,稍作修改: 城很高,池很深,兵革很坚利,米粟很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从“实”的角度而言,此句也通)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改成否定句,意思不变,但增加了气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加了5个“也”,意思不变,气势不减,趣味却更丰富了) 套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首段,“也”字可作如下解读: 城非不高,是事实。池非不深,是事实。兵革非不坚利,是事实。米粟非不多,是事实。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是真理。 如果依此理解5个“也”,圣人浩然之气,此中可感也! 由此延伸:23个字中,18个字是“务实”的。5个“也”字,其实是一个字,是“务虚”的。如果没有这个字,道理固然不倒,但趣味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生活中,我们强调实用,可事实上,让我们感到幸福或快乐的却在这不起眼的“虚”字上。这种设计先是对孟子语言风格的学习,后引申为生活的道理。还有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审时度世之法成为了诸葛亮的学理,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这些都是教材内容,可作相关的打通。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要只看考点,也不能只凭着自己的好恶,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这个位置摆正了,我们的教育效能才是长久的和有意义的。 以上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固本培元和学理构建为基本方向。希望老师们在这个基本面上形成共识,积极发挥个人的智慧,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
||||||||||||||||||
个人观点,欢迎斧正 zjchen@shenzhong.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