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Language="C#" %>
跑起来,思想(10篇) |
12月6日,“跑1000米,写300字”的活动正式启动,孩子们已经结伴同行了,我自然不能落后,……
1 近期上课,内容涉及一些小人物,如鲁迅的保姆阿长、朱自清的父亲、三轮车夫老王、筑台阶的父亲,还有信客,我们在基于“其人、其事、其精神”层面的探寻之后,是否还可以有更深入的发现? 对于一个人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土壤,这应了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对文本解析中重新标塑起这样一种人物形象的时候,也会不断地还原这一人物所生存的背景。换句话说,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溯源。对于文本的探寻走向了另一种视野,即文化的探寻。 对于阿长,在从这个悲剧人物可笑的一面之间快步走过之后,我们选择了挖掘造成这一可笑一面背后的文化根由。发现社会底层的一种愚昧与迷信文化的普遍根基,培育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阿长,而是更多的民众,但是,被这种文化浇育之下的畸形生命同样会释放一颗善良的心,尽管这种释放有时候令人难受甚至觉得好笑。如果我们一味地咀嚼这种可笑的因子,那人物的悲剧命运会化开并成为民族文化演绎的悲剧。于是,我们给阿长写了献诗,突破落后文化制造的可笑愚昧,直入善良的美质,从而,找到了一种异样的观照模式,即从深层次的文化中找到人物的存在基座。一个人为什么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着?能够习惯这样一种探寻式的追问,那我们的思想又进了一步! 思想,或许就是从有形向无形的探寻。一个背影,定格在某个时间点上,成为永恒。朱自清的文字让这一定格成为风景,走进了更多生命的思想中。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关注父亲的肩膀,感受父亲的大爱。而视高阔台阶为生命方向的父亲,则用充满力量的腰板扛起了大山文化所赋予的自尊。老王与杨绛(钱钟书)一家的相遇,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人的存在,有身世、身体、家庭、工作,更有为人,才能让一个“人”字立起来,而时间与时代又给我们刻上了相同或不同的痕迹,这种痕迹是一种不容易看见的存在。至于说到信客,他在城市与山水之间穿梭,串起来的何止是深深浅浅的脚印。 在读《湿湿的想念》时,我们开始区分回忆散文的解读层次,沈从文一切有形的存在,都与沅水有关,沅水一定是一种无形的象征。我们在解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之于无形的探寻。 2 说明:今天坐和谐号来到广州,晚饭后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公园快步1000M,现回到酒店,开始思想……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本来是一节自习课,因种种机缘,我们能够有幸聆听龙岗福安中学刘洋老师的《醉翁亭记》。我坐在后面,看到同学们享受着课堂,非常开心,也为同学们的优异表现而骄傲。 刘老师对文言文教学有自己的心得,他能够发现文章中的非常有价值的地方,也非常善于找到让学生很快进入的切口,这也成了这堂课的共鸣和闪光之处。他把目标定位在读出韵味和读出画面,读也的确成了本堂课的亮点,同学们和老师非常享受,让很多同学重新发现了自我。 全班同学第一遍朗读就非常好,除了语速稍快之外。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是因为同学们非常重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负责的心态来对待,我看到早上发下去的资料上,有同学已利用下课时间作了预习,批注写得很多。这说明,凡事预则立。另外,同学们开放的学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从他们身上一定有所得,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刘老师上完课后,对同学们的评价很高,特别是在“开火车”诵读时,人人都很精彩,赵、杨两位同学的表现让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击节喝彩。 刘老师把读推向了一种极致,让我们明白,语文的读,不同的文章可以读出不同的韵味来,《醉》这一篇经典的散文,特别有音韵美,刘老师充分挖掘了这一点,让同学们齐读、唱读、对读、轮读、品读,到最后背读,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同学们脸上溢满笑容,真正与作者的“乐”达到了共鸣。当下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还有一些不舍,有同学也说“这节课真好,我自己也好!”是啊,一堂好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做老师,达到刘老师的境界,也是一种福气。 这也让我想了很多,一是会比较,我与刘老师之间的异同。二是会思考,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向生活中出现的有缘人学习。 这次到广州来,是参加全省语文教学方面的优质课观摩活动,来自各地的一线教学高手,借班上课,一定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广州的夜有一些凉,但灯火通明。车辆不多,因为单双号的限制。街道也非常干净,这是以前所没有的。都说是亚运会的原因。我倒希望亚运会是一种机缘,一种过渡,而不仅仅一时作秀。 这几天的教学观摩活动也不应该成为一场秀,关键在于用心。 我会用心! 3 今天又在市里走了一圈,然后回来写一些感想……
4 说明:今天与一些老朋友见面,吃完饭,走了一段距离,然后回来思想…… 5 说明:今天从广州返深,晚上在操场上跑了步。继续思想…… 今天上午扎扎实实又听了四节课,两节《记承天寺夜游》,一节《爱莲说》,一节《湖心亭看雪》。四位都是年轻老师,可能是听了昨天专家的点评,特别是山东专家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研读,今天的课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与原来的设计是否协调也是必须考虑的。 从课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质的变化。为什么在专家提出意见之后,还是没有得到非常好的深入呢?我想,一是因为原有的框架本身也是团队的智慧,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位上课老师的理解,特别是针对赛课,临时变奏,怕不好把握。这也说明上课者由于经验的不足,对文本的解读达不到更深的层次,或者说虽有所悟但又与团队的理解相冲突,或者是担心教学设计重点会发生偏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意改变不是那么容易,一般来说,这样的改变,一定要作彻底地推翻,才能有质的变化,否则也只是浅表而已。另一点,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现改变之后有什么好处,这一点判断力如果没有的话,专家讲再多也捅不破那层窗户纸。纵观这几天的4堂《记承天寺夜游》的课,都没有把文章讲透,有个别到了边上,但又飘走了。这篇课文我已上过,我非常重视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深入浅出”的原则(我前文四个关系之一)。这个“浅”也是讲究艺术的。我没有想到,赛课的几位老师都没有找到最佳切入点。 上午前两堂课,上课的学生素质非常好,特别是《爱莲说》这一课,学生预习非常棒。这本应该是好事,可没有想到,当学生提出作者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的时候,另一个同学说他知道答案,而且想发言。结果这位老师竟然说“你太聪明了,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没有让这位同学发言。这句点评可能会成为这位老师一生的痛。她为了按照预定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出答案,没有想到学生会在课头上就想谈尾巴上的问题。她拒绝了一位想发言的学生。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嗡了,包括我在内,觉得课堂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评价,尽管她努力补救,但是覆水难收啊!这位老师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对文本把握不深。后来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她也不能在学生基础上提高。我当时想,如果能够多研究一下周敦颐,研究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价值选择的角度作一些有益于“当下”的思考就好了,学生也能得到提升。当时刘洋老师坐在我身边,我与他简单探讨了一下,他也认为这样会更好。 所以,“深”与“浅”真的是很难处理,但是,“深”应该是根本,平常的教学研究要从“精细”方面体现这个“深”之内涵。“浅”主要体现在设计方面,是“艺术化”的方向,让人回味无穷。第四节课《湖心亭看雪》,处理得就非常好,一些问题的设计很巧妙,也很简明,学生也好回答,进入主题也很清楚。比如对“痴”字的理解,她问作者能够与金陵客、舟子成为朋友吗?学生答的时候自然就联系到这个句子了!这就叫做“抛砖引玉”,这是设计的智慧! 这次广州几所中学老师的课都非常不错,看来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教研方面,这一点,我们要学习!
6 说明:今天没有跑,不过,走也算吧! 无意中听说历社课上老师讲了一则趣事:杨贵妃可能逃往日本。 我并没有就历史事件本身与传闻作鉴定式的比对,而是非常关注学生在听到这则趣事之后的反应。看得出来,有些人当笑话听,有些人当史事学,有些人并没有在意,因为教材上没有这一内容。于是,我尽可能的作了一些问讯,看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我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则趣事可能不具有判断力。 之所以把“杨贵妃逃往日本”当作趣事来对待,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可能也是这样设置的,并没有将它当作历史来处理。但是,学生的态度让我比较担心,这样一种设计会不会产生越出常规的后果,比如历史趣闻化,难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我最感到问题严重的是学生对这一趣事的怀疑力。初一的时候,我就在教室的墙上帖上了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必须具有怀疑精神,遇到问题或者一些观点首先要能够大胆置疑,然后去论证,形成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会从思维的角度来训练学生,比如说三分天下、相似思维、二分法、 主客观、左与右、问题分解法、政治经济之关系、文化溯源、人本等。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训练或提示让孩子们找到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和善于怀疑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必须得到支持和强化。 这个问题虽然出现在历史课堂上,但我还是要重视,我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之问题的背后。孩子们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甚至是一些专家的说法,包括日本方面的研究。我非常希望孩子们首先有怀疑的意识,在笑过之后有形成自己观点的欲望,会去查阅相关资料,把这一趣事的前前后后弄清楚,在这些论据或说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判断,形成属于自己的意见或思考。而不是笑过之后就不了了之了,甚至还会迷信这些说法。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是非常不理性的,作为这样一种班级,思维还是很不成熟的。 我对于这样一种趣事,第一感是很吃惊,对于学生的反应第一感也是很吃惊。怪不得一结资料表明,我们的学生只会计算,不会思考了。我对于全班同学的反应还没有作全面的调查,所以暂不作判断,但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下一步要在怀疑精神方面作一些有意识地引导,甚至是训练。 今晚与原12班毕业的范同学在一起聊天,他考上了深中,但他还是去了香港。他说他在香港某报校园版上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还进入了小小科学家的培训体系中,变化很大。他说有一道作文题,从“筷子”和“刀钗”,“放大镜”和“望远镜”这两组器具上,通过个人思考,写两篇文章出来。这个题目很有趣,应该是一种思维训练。生活中有许多活教材,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敏锐的心眼。
7
说明:今天晚上跑了几圈,…… 《风筝》(第一课时)·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按:12月10日(星期五),深中初中部与南湾学校举行同课异构交流活动。语文学科在初一备课组之间进行,课题是《风筝》(第一课时),主讲人分别是邓老师和涂老师,授课班级分别是初一9班和4班。初一和初二备课组的老师集体听课。 一、主讲人谈教学构思和设计 涂:切入点的寻找是一个难点,为之付出很多。我是以关键词为抓手来理解课文,切入第三、四段的矛盾中心,通过表演来抓住人物性格,最后是从亲情和精神虐杀方面来展开与升华。从作者的悲哀,前后比较,引出主题。但是,上完课后,感觉还是很难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邓:既然是异构,就应该不同。鲁迅的文章有难度,且容易枯燥。所以我降低了难度,引出新材料,设计了“同主题、异事件”的模式,各补充了一篇文章,抓三、四段来进行比较阅读,由浅入深,逐渐深化。课堂突出学生主体。上完课后,感觉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二、听课老师点评 黄(南湾):两堂课,两位老师,如两朵花,在深中绽放。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师姐(邓老师与涂老师是华中师大的校友,老乡,故这样称呼邓老师)的课更成熟一些,师妹略显稚嫩。同课异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邓老师的课学生参与度更充分,丹妮的课在这方面可以再加强些。这篇文章是令人头痛的,主要是表现在语言方面,邓老师用纠错字的方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第一学时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主要还是在字词方面,两位老师都要落实。第二是要读书,让学生多读,把作者的内心情感挖掘出来,而不宜在“风筝”二字上停留太多。“悲哀与精神虐杀”这一难点很难突破。[邓:准备放在第二学时来突破本文的难点]丹妮在突破难点方面还要下功夫。第二个难点是后面部分的理解,提高有效性还是要突破难点。邓老师的视野更宽,题材拓展,有效性体现得更好些!
张:丹妮一堂课完成这么多内容,非常困难。邓老师想作一个尝试,改换了一种切入方式,通过比较,在阅读写作两个方面来研读和描写人物。课堂设计先从事件抓起,大胆处理。丹妮老师切入也非常好,板书非常细致新颖。风筝的简笔画很有特点。课堂前段非常稳,只是在“兄弟的忘记、无可把握的悲哀”环节比较吃力,“二十年后两人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不幸偶尔”也可以抓一下,说不定能有助于解决难点。
林:涂老师教态很自然,比较老练,鼓励的话语运用非常好。在概括方面建议还是要从“简洁”方面指导学生,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但没有从形式和方法上予以安排和指导,启发式要运用合适的内容。当然,板书非常精巧,字也非常漂亮。三四段的把握非常细,幻灯片图示非常到位。[张:对学生的表演要进行评价]邓老师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在概括填词时注意运用文中的词句更好,学生的读音有误没有纠错。
谢:今天早上按照学校的要求,带着4班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预习。据上完课的学生反映,课堂比较有效。关键词与字词落实结合起来了,老师很会调动学生,板书非常好。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多讨论,可能会更好!对于“悲哀”的讲解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王:涂老师的课感染力特别强,思路清晰,课前互动设计不错。板书也非常有意思,但是好像学生没有做笔记,这一点应该提醒学生。邓老师的拓展阅读,有利于读懂鲁迅的文章,落实也很精细,比较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表演设计非常好,激励的语言可能要加强些! 8 初三第二次月考刚结束,语文题是我出的,作文如下: 话题作文: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严俊伟谷少传)记者从广东省地震局获悉,2010年11月19日14时42分,深圳市南山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交界处(东经113.93度,北纬22.55度)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23公里。此次地震市民普遍有震感。……各区教育局得知我市发生地震后,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告知学校,要求所属辖区内各中小学启动应急预案。有的学校还自发地紧急疏散学生撤离教学楼,有序地将他们指引到空旷地,并及时做好安抚工作。 我们经历了这次地震,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思考既有对自然、社会的理性反思,也有对身边的人事情感的重新认识。就请你以“与11月19日地震有关的思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文题。②文体不限, 600—900字。③不要出现任何有关考生信息的文字或记号。④不要抄袭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今天到初三办公室问了问,他们已把试卷改好,优秀作文也印出。 上文题目《明媚的阳光,真好》,非常温馨!在撤离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牵动了内心深处的牵挂。那天的阳光就显得格外灿烂,那天透过教室的窗户和站在自家阳台上感受到的阳光特别温暖,阳光下的老人和孩子,笑容都是那样的温柔。这种对生命的理解是因为一次大地的震颤,回荡在心里的永远是对生命和美的追求。 我想,任何一种灾难的最终归宿一定是走进文本,也必须走进,这才是我们对自然以及一切生命的尊重!这也是我让初二的同学在常规作业中完成这样的思考,并大胆地放进初三月考试卷的初衷!
9
我比较喜欢用“对视”一词来描写一种生命状态。这个词是在毕业的时候,我的辅导员叶老师在毕业留念册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我们一再与历史对视……”,看到“对视”这个词,我的心或者是别的什么,总之似乎是被点醒了,对于我所热衷的一些思考状态忽然都有了一个词来描摹。于是,世界与我的关系不再模糊。“对视”这个词成了我的常用词。 不仅如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意营造这样一种对视的氛围,有时又会在交锋的时候,主动退隐至最佳的对视的位置,因为,在多数时候,情感充沛的目光总是力量太大,会伤人、伤心的。 我常常会努力的去看,用我的双眼,有时会眯上其中一只,左或者是右,这要分什么事件或者是什么心情。我常常(每天)都会看一群人或被一群人看,他(她)们的眼睛常常与我对视,有时会很遥远,隔着绿的树叶;有时又会很近,眸如点漆,黑白分明。总想我和他(她)们在一块儿,究竟看到了什么?答案有时候很清晰,有时候又很迷茫,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答案,只要处于这种对视状态就够了! 少年人的目光是空明澄澈的。这种光可以是阳光,也可以是月光,如火如水,传递着温度,滋润着苍老。我们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目光中书写神奇。并不是所有人能够读明白这些目光的可贵,并充分尊重这些目光,甚至相反,会无视之,进而演进为恶视。我是领略并享受过这些目光的光与热,真与情的。因此,在一道道这样的目光欣然而至的时候,我选择了微笑面对,有时候目光如炬,我还得避让三分,有时候目光如闪电,我更得小心翼翼了,倒不是怕被雷到,主要还是出于对来自内心力量的尊重,尤其是少年的心。 我还能触及与少年人直接相关的成年人的目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目光更熟悉,更亲近。与这些目光对视,内心须更平和。因为每个人的路不一样,前前后后,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不是一两次对视就能探寻得了的,有时候,探寻本身也徒然无功。不容易。 正是因为从少年人眼中能看到他前后的人,反之亦然。所以,基于孩子背后的目光,我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记得抚摸孩子的目光,倾听内里的声音,相信真诚的力量,能够化育心灵。 眼泪,能够滋润目光。
10 今天深圳下雨了,今晚喝酒了,借着酒劲,迎着冬雨,意识流动…… 雨和酒都有发酵作用,在雨中和酒后,思绪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平素不容易涌现的图景会莫名其妙般浮现,情绪也很特别,这种特别很难得。不管怎么样,生活需要这样一种特别。 雨后的校园显得格外有情调,绿的树叶,更其滋润,那些曾经的新叶,走进冬雨中,也走进记忆中。绿的玉兰树也就有了故事和情感。于是雨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和眼眸会依稀于与天空的对视的微笑中。亲切,挥手之间,闻到了玉兰树和流云的清香,走廊,脚步,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来了,带着笑意、甜味、热腾腾地来了! 雨中,撑一把小伞,碰到躲在校服下的小云,也看到淋着雨,头发上沾着细珠的小乐,来来往往的人群,走在其中,如一叶扁舟,是非常奇妙的感觉。雨在下,不管,一路开心地聊天,然后目送她们远离视线,消失在雨中,同行与消逝因为冬雨而有了更独特的味道,微笑着前行,迎着细雨,真好! 雨中,撑一把小伞,与远在洞庭湖畔的亲人,说一些话。今天家里下了一天的雪,火炉边的回忆在这样的雪天里打开。雪,留下了一串串多彩的脚印,这些痕迹,只有在火炉边才能觅得滋味,这滋味,是一分一秒的爱凝成的,到如今,因为雪天里炉火的加热,回味时又凭添了一段新意。 走在流动的雨路上,就像走在充满情愫的云上。生命的姿态因为雨中酒后变得更加率真,红着脸,往前走,步伐改变了节奏,节奏,丰富了每天的故事。 想到今天给学生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人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一定也是在雨中酒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迈是需要借着酒力的,说不定,那天的雨不大,充满了诗意,五柳先生毅然离开了是非之地,走进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此乡村的细雨和乡村的老酒构成了田园的风景,也成了历代文人的心灵归宿。 也许,雨中才是心灵的归宿。 走在雨中,才是真正走在心中。 如果能喝上一点浊洒,那味道就更绝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