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Language="C#" %>
正君
之教 ![]() |
|||||||||||||||||||||||||||||||||||||||||||||
深圳首批教育专家童山东工作室成员
深圳中学陈正君2013年工作思路
打造班主任的“核动力航母”
负责:陈正君
二○一三年三月
根据童山东工作室整体部署,我作为负责基础教育阶段的成员,主要是进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实验。对于这个方向的工作,06年就已经启动。当时,在童山东教授关于核心能力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成功力模式。经过6年两届的实验,这一模式得到了验证,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实操经验。2012年9月随着童山东工作室的启动,我即着手在我校初一年级四个班级联动实施这一模式,一个学期结束,四个班在班主任(11班刘淑萍老师、12班曾柳萍老师、13班陈正君老师、14班张慧芳老师)的努力下,基本确立了统一的班级建制,组建了家校平台,各自开展了多种文化活动,效果良好。
本学期初我们四个班主任对上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在许多方面进一步达成了一致,并决定在班级内部“成功力模式”下加强班级间的联动合作,推倒篱墙,把不同班级的家长资源、社会力量都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以“核心能力”为动力的开放的联合教育管理体系,简称为“核动力航母”。
一、成功力模式与联动布局
成功力模式(图1)虽然有“家—班—校”的框架,但很明显,它的特色是班级内部建制小组化,通过小组的文化,小组间的竞争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八项关键社会能力建立平台和机制。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充分的,但学校与家庭之间是被有意隔离了的,因为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在当时(06年)还无法撼动,家庭参与教育管理的条件不成熟,往往容易造成家校矛盾。但是,在接下来新的10年情况将发生变化:过去,社会整体教育观念落后、单一,社会办学少,学校教师专业性无可替代,教育高度集中、统一;现在不同了,社会文化水平提升,价值观多元化,教育机构林立,优秀教育资源多重选择,教育要体现均衡、法权、民生等。所以,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我们作为深圳的一所名校,必须依照上图2联动布局那样,整合多重教育资源,既要强化本校的目标特色,又要培育开放的教育生态。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开启了四个班的“班内优化,联动展开”的整体创新设计,力争把包括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在内的初中教育管理,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联动布局中,要突出深圳中学的培养特色,初一阶段拟定如下:
★初步培养天下意识、国家意识、团队意识、境界意识
★深圳中学学生特质(学术素养:学科特长,深度学习,在学科与真实问题之间构建联结,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持开放的态度)
★深圳中学学生特质(专业精神:设定较高的成就标准,勇于承担责任,能热诚、专注、竭力地完成任务,遵守集体和社会规则)
★深圳中学学生特质(审美情趣:身体和情感均衡发展,在平淡与困厄之中发现美,具有“大我”情怀,具有灵动、慎思及独创性)
●培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责任、尊重优秀之价值观
●培养组建团队、制定团规、依规办事、协调关系的能力
●尊敬父母师长,遵守公共文明礼仪
●适应初一阶段生理、心理变化,情绪与行为的自控能力有所发展
二、平台建设与联动机制
四个班属于实验体系,学生基础整体一致,为整体设计提供了保证。通过上个学期的组建工作,我们的平台建设情况如下表:
联动的前提是保证各班的自主与特色,尤其是要在班内把小组系、家校系的联动做充分,让参与的学生真正在核心能力方面有所体会、有所提升。这方面的联动主要是班级小组内部的联动、家校之间的联动、四个班级之间共享思路、方法和经验。这也是本学期(2013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班级间的联动,主要还是放在校园内,如体育比赛。涉及到校园外的活动放到下个学年度(初二)再来展开。
(1)班内小组系
班内行政组作为日常班级管理或以班为单位的学校活动的基本分队,男女比例,学科成绩整体均衡,组内事务由组长负责,家长集体活动也可以此来分组进行。
学科兴趣小组为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有统一的团体规章、活动计划、时间地点、指导家长,讨论Q群。
(2)家校系
家委会成立后,要与班级建立常态联动,内容涉及到学习活动、参观体验、对点帮扶等。
班级要在家委会例会上通报近期班风学风、主题活动、突出问题,必要时请相关科任老师列席。
家委会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家庭教育的经验和具体疑难,组织家长之间的小范围的交流,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提交给班主任。
家长可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校园活动或学科小组的活动中来,在专业或资源方面提供有益的支持。
(3)四班联动
整理确定初一年级基础班会课主题:
初一上学期:
行为规范、习惯养成、安全教育
户外互动(认识熟悉本班同学,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长交流活动(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初一下学期:学长学法指导交流(如何学得更好)
感恩教育(母亲节、父亲节)
“六一”退队亲子活动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课题上一些可实施做法:
组建班级篮球队,举行体系内循环赛
组织“文化节”活动(班内、班际)
期中期末考试前实行两周“考试学习管理周”管理
创立班刊。可以半个月一次。记录班上的点滴,小组活动的实况等,成为家校沟通的一个窗口。可推出“老师专栏”“每周一星”(阳光少年)等,传递正能量。还可以让家长订阅以给写稿的孩子稿费,增加孩子写作的积极性。
三、工作重点与难点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让学生在学科小组内进行自主设计、充分参与、建立关系、解决问题、加深体验、提升能力。
难点是如何让家长资源配置到学科小组中来。
四、评估
(1)完成主题活动:学科小组的建、行、导、升;大型亲子活动1次;家长核心能力专题培训。
(2)重点评估:学生组建团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获取有效案例4个。
(4)完成论文1篇。 |
|||||||||||||||||||||||||||||||||||||||||||||
个人观点,欢迎斧正 zjchen@shenzhong.net |